12月13日、12月14日中山大学习近平外交思想青年研学社结合国际关系学院主题团课共同开展研学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活动。宣讲共分为五个专题,分别是大变局下的世界和新时代的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习近平外交思想宣讲团各专题小组倾力备课,由本科生整理材料、硕士生组稿成文、博士生指导修改,最终完成准备工作。本次主题宣讲活动受到我院党委、团委的大力支持,2020级、2021级本科生党团员在线上线下学习宣讲成果。
?
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耀庭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五大维度”为题展开阐述。理解和把握百年大变局需要关注叁个范畴,即时间意义的“百年”,空间意义的“世界”,以及历史变迁意义的“大变局”。百年大变局,就是指称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世界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在百年大变局下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需要坚持两种视角,既要有“由外向内”的视角,看到世界大变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的重要历史机遇。也要有“内外并举”的视角,看到中国自身发展本身就是推动国际秩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从根本上决定中国外部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要善于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也要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这正是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局的应有之义。
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耀庭
?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优本次宣讲的题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以新时代中阿合作为例”。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深刻学习基础上,探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阿关系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在实践进路方面,从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署名文章和主旨讲话及《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文件出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中阿美好愿景作出展望。
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优
?
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星君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谱写中国—东南亚合作新篇章”展开宣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并围绕着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国际社会上取得的显着成就,成为享誉世界的全球公共产物。在东南亚,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均是“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重要的旗舰项目,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下,“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将在东南亚继续走深走实。
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星君
?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特以“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内涵、动因与路径”为题展开阐述。他指出,中国所建立的伙伴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互不对抗,不针对、不损害第叁国。中国提倡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意识形态等差异有多大,都可以共同加入伙伴关系,即便是敌对和竞争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这一伙伴关系知道彼此的共同利益,“和谐共存”“化敌为友”“共同进步”。中国所提倡的伙伴关系与西方所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任务、功能、原则特征等多方面的区别。我们对此应从中国提倡的全球伙伴关系内涵出发,研究和分析开展全球伙伴关系的动因和路径。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特
?
2021级博士研究生吕奕骅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逻辑”为题。他指出,回顾历史,新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经历有限参与、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和推动变革等重要实践。从历史逻辑出发,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取决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际格局和中国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境况。其中,针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历程来看,从边缘到核心的角色调整,中国日益显现在国际社会的协调作用及其影响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我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由此,我们更能够清晰认识到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积极成为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2021级博士研究生吕奕骅
?
自此,宣讲团全体成员同我院2020级、2021级本科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刻,自觉尝试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生动实践。历经专题备课、成稿打磨、演讲锻炼,宣讲团在学院党委领导和谷名飞副教授指导下,砥砺奋进,力图打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优秀平台!
?
初审 | 谷名飞、张天华
审核 | 余展涛
审核发布 | 刘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