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晚,我院“国关大视野”系列讲座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政治学专业教指委委员、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刘鸿武教授主讲,我院副院长张志文主持。
讲座开始,刘鸿武教授结合叁十多年培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史、非洲区域国别与中非关系研究人才的经历,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兼有“才”、“学”、“识”、“德”、“意”、“情”六项基本要素,深刻阐述了大学生如何做好相应知识储备与能力建设,把自己培养为创造性从事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和务实工作的人才。
?
?
刘教授指出,第一,在才干才能方面,要特别重视培养务实动手能力、加强社会调研与国际实践,而文、史、哲、地理学及相关外语的贯通掌握,是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功,是积累国际问题研究知识与能力的首要条件。第二,在学术学养方面,大学生在读期间务必练好童子功,修得基础台,于中外知识、思想、学术前沿要广泛而敏感涉及,把握时代涌动潮流,厚实自身学术底蕴。第叁,在见识视野方面,当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不断拓展为天下人做学问的见识与心胸,努力培养自己以战略眼光、历史维度、跨国思维等多视角看待现实的国际关系与地区问题。刘教授亲身经历讲述如何“用脚板丈量非洲大地”,深入非洲实地调研,扩展研究视野的案例。第四,在品行学风方面,大学生定要注重把握人生道路方向,修身养性,涵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第五,在意志意义方面,要努力去做有意思、有意义的学问。也就是说,做学问不仅要契合个人兴趣,自己爱好、喜欢乐在其中,更要做对国家、民族有重要意义的学问。第六,在情感情怀方面,做好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不仅要永葆热爱学科的赤诚之心,更须抱有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志向,于研究对象国的人民和其历史、文化,抱有真诚的温情与敬意。刘教授以数十年非洲研究经历为例,提出了培养对中非关系的研究情怀,不仅仅是研习国关理论,还涵盖了欣赏非洲艺术与体悟人文精神的深层含义。
?
?
最后,刘教授鼓励同学们围绕中外关系中“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公司关心、百姓关心”的主线开展研究,要用“接地气”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深入调研获得“一线体验,一流人脉,一手数据”,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国际问题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
张志文副院长做简要总结说,刘教授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整个演讲深入浅出,充满思想性,不仅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积累知识和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自己这样年龄段的人听来也很受启发!
?
?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就“学术研究如何平衡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用中国文化视角审视非洲文化还是用非洲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等方面提出疑问,刘教授对此一一作出了解答。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本次讲座,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做学问的基本素养,为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在传承中华文化,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实践才干,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关人才方面指明了方向。
?
?
?
编辑 | 闫咏琪
初审 | 张志文 张天华?
审核 | 牛军凯
审核发布 | 郭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