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学院消息 | 我院教工党支部举行第二期“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院积极搭建师生沟通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去年学院举办了首届“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今年11月19日晚在海琴六号叠210举行第二期“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教工党支部党员许少民副教授参加并为在场同学们分享了自身多年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对于学术研究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问题。交流会由院研究生会刘裔彬同学主持。

?

许少民老师

?

许少民老师首先讲述他的求学经历。许老师本、硕期间均在中山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许老师正好是中山大学东校园第一届新生,他笑称当时大家自诩是“拓荒牛”。虽然前两年的生活和学习设施并不是特别完善,但班里学习气氛浓厚,大家热爱读书,经常在闲暇时间相互交流讨论,许老师从此萌生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志向。研究生期间他回到中大本部继续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在这里,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加坚定了他攻读博士学位走向科研之路的决心

?

许少民老师分享经验

?

研究生毕业后,许老师求学之路一度受阻。在国内考博和国外申博先后遭遇挫折之后,他吸取经验,摆正心态,坚持不懈。最终在2012年成功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和国际留学生奖学金,追随名师Mark Beeson,前往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

西澳大学坐落在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Perth)。这是一个风光秀丽但又孤独的城市,适合读书深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Mark Beeson对他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论文指导更是一丝不苟。在他看来,导师既是经师也是良师,是为师的楷模和榜样。在海外求学的四年时间里,他也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结交当地朋友,游走西澳各地,并成立了珀斯首支获得当地华商赞助的足球队。

回国之后,许少民老师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兼任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后导师是闻名中外的知名学者郑永年教授。郑永年教授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许少民老师提出建议

?

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许少民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建议:

一是尽快确定自己的目标。许老师在本科期间就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规划:走学术之路,教书育人。尽管中途遭遇挫折,他始终坚信这是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二是以科学的方法寻找有价值且有趣的研究问题。许老师认为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从事研究的关键一步,可惜没有哪一本着作能够提供捷径。但他认为的确有一些方法能够提供帮助。例如,每天跟踪国际形势变化,把握最新舆情动态,并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挖掘;另外,订阅全球重要学术期刊的最新文章速览,第一时间把握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此确定比较前沿的研究问题。许老师认为,只要持之以恒,养成跟踪和浏览最新动态的好习惯,或多或少会有收获。

叁是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不应只是局限在专业领域。许老师认为,要正确认识博学与专精的辩证关系。专业训练不可或缺,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专业的源流与演变,那是谋生与发展的基础。先哲有言,学者不必有“门户”,但不可无“宗主”。然而,许老师指出,学有余力之时,应尽可能地博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博学是基础。但是,博学不能只看“量”而不见“质”,忌学而不思、浅尝辄止。博学应当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审问慎思明辨。

四是更好地把握人情世故,培养细腻的情感。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许老师认为,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独特性,我们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寻找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并在此演绎我们的人生。人情练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建议同学们把握机会,多多磨练,丰富社交网络,多走心。

?

?

合影

?

活动在许少民老师的热心分享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中圆满落幕。本次学习交流会充分体现出我院教工党支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并将教师的育人职能延伸到课堂外,充分融入到学生生活、契合进学生的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