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我院《亚太论坛》第108讲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毕世鸿博士主讲,我院覃丽芳副教授主持讲座。毕教授从湄公河地区的特点及其价值出发,重点分析了几个域外大国介入湄公河地区合作的进程,并结合这一介入对中国的影响,提出有关中国应对的思考。
讲座开始,毕世鸿教授简要介绍了湄公河地区的地缘特点,引出这一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他强调,“湄公河国家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对象国,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关系发展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因此,对湄公河地区的研究对中国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紧接着,毕教授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欧盟和俄罗斯为例,分别解读了各大国(国际组织)介入湄公河地区合作的进程。他认为,美国通过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参与东盟多边机制建设和灵活运用软实力外交等手段,以期在湄公河地区构建起印太战略的新前沿。谈及日本,毕教授称,作为湄公河地区最大的援助国,日本极大的促进了湄公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对湄公河国家对华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毕教授看来,印度、澳大利亚、欧盟和俄罗斯均分别在经济、安全、文化、科技等方面与湄公河地区建立了合作机制,以加强联系与合作。
毕教授进一步指出,大国因素的介入使湄公河地区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新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利于湄公河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力量的悬殊对比使湄公河地区“外部主导”问题凸显,各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利益大相径庭、难以协调也导致了“机制拥堵”现象。在对华关系上,湄公河国家更可能实行大国平衡战略,给中国深化与湄公河国家的政治互信合作关系造成压力。
?
?
针对这一危机,毕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危中有机,中国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有效应对域外大国的介入,通过深化湄公河地区的合作,加强与湄公河国家的联系,以共识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赢。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澜湄国家相互支持,共同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果有效加强了彼此间的信任和伙伴关系。
最后,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有关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合作机制、日本与湄公河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东盟在大国介入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机制拥堵下湄公河国家如何权衡和选择等问题,毕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一一做出了解答。
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深入理解湄公河地区合作形势、展望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合作未来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