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
当立鸿鹄之志
以奋斗之姿,勇赴山海征程
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
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
绽放绚丽之花
?
为展示国关学子的风采,分享学子各色丰富的经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延续过往活动经验,对优秀学子进行风采访谈。
本期的访谈对象是中共党员、21级硕士研究生阳纯。作为中山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台江分队队长,阳纯在访谈中分享了她在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的经历。
?
?
访谈现场图
?
一、支教初心
支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谈及“为何会参与支教”这一话题,阳纯表示:
第一次对支教产生认识与期待是源于对“教育公平”这一议题的深入思考。
2018年12月,《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在朋友圈火爆,当时在读大二的阳纯第一次开始深入思考“教育公平”这个被讨论长达数十年的议题。于是,她决定将“教育公平”作为自己专业课程作业的主题,并且与第十八届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陆祺师姐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访谈中,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被娓娓道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她第一次对支教有了认识与期待。
进入研究生阶段,选择去支教是给自己一次探寻自我、了解世界的机会。
阳纯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曾在思考人生规划和个人价值时感到迷茫。于是,她既希望以自己的所学为西部地区教育做出一些微薄贡献,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又期待在奉献与服务的过程中探求人生的意义、找寻自我的价值。同时,阳纯表示:作为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支教还给了她去往中国大地的深处、在脚踏实地的服务中扎根的机会。“根足够深,树才能茂盛”。只有对祖国的国情民生了解足够充分,未来看待国家和世界的视角才能足够深刻。
?
?
二、支教经历
支教是一件有挑战的事。谈及“从报名支教到融入支教生活”的过程,阳纯表示:
因为她参与的项目是临时招募的地方计划,所以报名参与面试和前往服务点报道之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阳纯说,曾经有过学生工作的经历或许是支教面试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由于任务临时、培训不足,阳纯也在支教的第一个月感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例如,有时对于课堂的掌控力不够强,课堂效率不高,难以在教研活动中表达出有价值的观点......但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在服务地学校展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她每天都会在视频网站上搜索名师课堂或去听高叁教师的课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付出终有回音。渐渐地,她也能够游刃有余地上一堂被同组老师们称赞的公开课,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
?
作为教授高中政治的老师,阳纯的支教生活同正常的高中生活一样“紧张”。学生们早上六点叁十开始早读,晚上十点十分下晚自习,半个月或一个月放一天假......在第二学期做了班主任后,她也基本上和学生们保持了同样的作息。和当地的高中老师一样,她也需要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所带的班级考核分需要排名,开家长会,并深度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
?
叁、支教感想
支教是一件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事。
当我们问到“是否会担心支教一年里学业暂停”这一问题时,阳纯说:
在报名参加研支团之前,她首先征求了导师的意见。黎相宜老师对她的大力支持让她可以放下顾虑去完成一年的志愿服务。相宜老师对她说,“你想要过得好,你要让这个世界的生灵也过得好,你也才会有机会”。同时,阳纯表示:于她而言,参加支教团一年并非意味着学业的暂停。她在支教的一年中一直保持着和相宜老师的交流。并且,她也渐渐从仅仅关注自己一时成绩高低的得失心中走出来了,视野反而更加开阔。“从只看着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小圈子,到现在我能够看到更多的活生生的人、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进步呢?”
而这些人,尤其是台江民中的学生,恰恰是阳纯在支教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她在采访中谈到了和同学们的故事:
她与学生们谈心的方式是一周写一次周记,这样可以让不善言辞的孩子也有机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有个内向的女孩子在周记里写到,“周围的大山将我困在这里,过着安逸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牢笼敞开了大门,我也失去了向外探索的勇气,因为翻过这座山还会有更高的山等着我。”阳纯给她的回复是,“翻过这座山后,你能发现更开阔的天地,拥抱更多元的选择。即使崇山峻岭,但是成功的那个为什么不会是你呢?”一周之后,这个女孩子认真地在本子上写下,“我要翻过那座大山,走出去看看。我会让自己努力站起来、跑起来的。”在支教的过程中,她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她的课代表从前常常说“能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但有一天他当着全班的面说,“老师,等我考上中大来找你”。
?
?
许多个这样生动的人和故事,都让阳纯觉得她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逐渐具象化。台江民中的一年让她不再只是许多普通的研究生中的一个,而是变成了能与留守少年促膝谈心的班主任、为山里孩子开拓视野的大学生志愿者、链接社会爱心资助项目的发起人。她说,当她切身站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面对一个个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时,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此前未曾感受过的,或许就是自己一直找寻的价值和意义。
?
四、结语
支教帮助大山里的学生走出大山、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让自己有机会走入更广阔的世界、翻越内心迷茫的“大山”。最后,阳纯对我们说: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目及辽阔的国际世界,也关注身边的普罗大众。认真学习、思考,静静等待。当需要你的地方呼唤时,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非常感谢阳纯同学对本次采访活动的支持!希望访谈内容可以给同学们带来帮助和启发,也欢迎更多国关优秀学子关注参与本系列活动!
?
图片提供 | 阳纯
访谈、撰稿 | 吕迅、阳纯
摄影 | 黄淑怡
编辑 | 邓超卓
初审 | 赵函庚
审核 | 牛军凯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