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下午,我院“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第叁期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我院孙兴杰教授引言,历史学系(珠海)吉辰副教授、我院杨黎泽助理教授、姚炯特聘副研究员和谢涵冰特聘副研究员作为与谈人,围绕“战争的多重面相”进行了研讨。
?
?
孙兴杰教授认为,战争是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研究的起点。从历史学研究战争要研究战争的历史和分期、追溯战争的起源、理解国家形态与战争的关系。从战略而言,如何组织战争及其决策是战争研究的焦点,战争主体变化重塑了战争的形态。退出战争也应该是战略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
吉辰副教授围绕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战略进行了阐述。日本战略重心随着时局发生变化,寻求会战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由此他探讨了短时间的关键会战与长时间的消耗战,何者是战争胜利常态的问题。在吉辰老师看来,以短时间作战并取胜是所有军事家和领导人的梦想而非常态,随着战争形态向人民战争演进,长期消耗战是战争的主流。
杨黎泽助理教授以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使用为例,讨论了战争中的人员伤亡问题,武器的更新换代使战争杀伤方式、作战方式和理念以及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使用,首先使攻击关键人物成为了改变战争进程的重要方式。其次可以降低人员伤亡,从而降低领导人的决策成本。最后,无人机的批量生产和使用正在改变战争的形态和结果。
?
?
姚炯老师指出,领土与战争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于,受到领土本能、领土价值以及国内外观众影响,国家倾向于使用强硬手段解决领土争端。通过战争,双方可以了解到彼此实力的差距以及选择偏好。但领土行为规范削弱了领土与战争的关系,使国家缺乏对彼此的情报,从而导致敌意螺旋上升。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领土争端不会消失。
?
?
谢涵冰老师首先从战争对国家的汲取能力和强制能力的塑造、战争和国家民族主义以及战争与国家动员能力叁方面回顾了学界对国家与战争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接着阐述21世纪的新变化对于国家与战争关系的影响:第一,跨国关系使国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战争;第二,新兴的非正式武装对正式武装带来了挑战;第叁,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战争场景使人们对战争的感知不同。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就“外部力量对国家分离主义的影响”和“民众自下而上塑造战争讨论的路径”等问题积极提问,老师们详细地逐一解答,进行了丰富而充实的交流与讨论。
?
摄影 | 张特
撰稿 | 陈钰苑
编辑 | 黄子殷
初审 | 程志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