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由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办,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承办的“伶仃问学”思享会第五期“在行走中感受国际关系的时间与空间”顺利举行。本期邀请我院孙兴杰教授主讲,谢涵冰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学院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
?
?
孙老师以他在河西走廊等地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指出在信息压缩的时代,缺少行走的机会和时间,而行走作为一种良好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进入深入思考的阶段,从而展开了他在行走中对国际关系中“时间”和“空间”的感悟。孙老师首先阐释了“时间”的非线性性和长时段时间的结构性,并以盐池县不同朝代的长城古迹为例,强调区域的整体秩序和历史进程中变化的持久影响,同时建议同学们具备“历史感”,关注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的历史性,用历史学的眼光看现实和未来。随后,孙老师从空间上的立体感,带领同学们感受整个地球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人与人间交流的变化、区域间的沟通、权力的消长和边界的设定。
?
?
讲座最后,孙老师指出人是时空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要把时间找回来,要把空间找回来,要把人找回来。孙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做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像调查记者一样,深入一线,深度参与,获得一手材料。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和平常书本知识不一样的存在,提出研究问题,从而将研究向前推进。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就时间、历史与场景的关系、引发国家间冲突的文化和身份因素、如何理解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如何处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关系等问题与孙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
?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名同学赠送了一本孙老师推荐的《经纬华夏》,以帮助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本次讲座的主题。
?
摄影 | 吴佳玥
撰稿 | 朱奕霏
编辑 | 李尤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