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晚,我院亚太论坛系列第128讲“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在海琴六号叠210顺利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前身)院长的滨下武志教授主讲,我院牛军凯教授主持。
?
讲座伊始,滨下教授回顾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之间联系紧密,一方面历史研究能够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研究可以为分析历史提供新奇视角,双方互补共进。由此出发,滨下教授通过《历代宝案》的记载,以琉球海洋贸易为线索,串联起15到19世纪东亚海域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网络。
?
滨下武志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历代宝案》的构成与特点。从构成上来说,《历代宝案》大体分为叁集以及一份别集。前叁集以时间划分,分别记载了1424年到1697年、1697年到1858年,以及1859年到1867年的史实。别集则专门记载1697年到1855年琉球王国与英国、美国、法国关系的外交文书。从特点上来说,首先,《历代宝案》具备长时段连续性。它包含1424年到1867年共444年间的历史文件,极大地便利了研究;其次,《历代宝案》的内容丰富。它不仅包含琉球与明清两朝的朝贡关系,还包括琉球与西班牙、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外交文书。第叁,《历代宝案》记载了琉球与东南亚、太平洋之间的贸易关系,表现出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的地位,展示出琉球海洋网络的扩展和连接。
紧接着,滨下武志教授按照《历代宝案》前叁集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琉球海洋贸易的历史情况。
第一集主要包括与明朝相关的外交文件,以及与东南亚和东亚的朝贡贸易资料。根据《历代宝案》的记载,琉球连接了中国、日本以及众多东南亚国家,在朝贡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滨下教授指出,朝贡体系虽然名义上是外交往来,实质上却具备强烈的贸易色彩,比如在北京和福州之间往返的不仅有琉球朝贡品,还有许多附搭货物。琉球的经历表明,朝贡体系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内部国家的经贸交往。与之相对,体系外国家不能直接参与亚洲贸易,而需以本地商人为中介。最终滨下教授将琉球的海洋贸易网络总结为五层,以白银、胡椒和生丝的全球贸易网络为基底,朝贡贸易与对妈祖信仰为最终的结果,中间从上往下依次是进贡贸易、福州贸易与移民漂流。
第二、叁集以编年体方式记录,这一时期中国王朝由明转清,对支流国家间交流加以限制的同时,加强了中央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滨下教授重点讲述了琉球的福州贸易,其范围覆盖北京、苏州、广州等城市,英国与东南亚众多国家。货物清单主要包括英国棉布、东南亚特产、中国药材及工艺品,琉球以高纯度日本金币与铜币作为购买资金;无法直接前往的城市则委托福州牙行协助购买,支付给牙行的高额佣金也是货物清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琉球视角解读完《历代宝案》前叁集后,讲座也进入尾声。滨下教授最后将讲座内容总结为六点:首先,琉球深度参与构建了全球胡椒、生丝和白银贸易流动网络。其次,在明清过渡时期,琉球利用朝贡关系,在东南亚和东亚形成了多样性的贸易网络。第叁,琉球贸易不局限于东亚,其贸易网络辐射至美洲和欧洲。第四,《历代宝案》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包括琉球的社会、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海洋气候、卫生、流行病和疾病等问题,为研究琉球和东亚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第五,《历代宝案》不仅记载了琉球的贸易与社会情况,还记载了琉球群岛的历史和海洋文化,包括妈祖和天后信仰圈。第六,19世纪中期东亚的历史变化中,从朝贡贸易到海关管理贸易的过渡问题非常重要,《历代宝案》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就“不同学科的历史学习方法”、“如何从跨国史角度看待《历代宝案》”、“广泛贸易对国家观念建构的影响”、“对重层琉球贸易网络影响传导路径的辨析”、“如何在研究中恰当选择不同的史学观点”等问题进行请教,滨下教授一一做出了细致解答,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
本次讲座,滨下武志教授以深厚的学理功底为基础,广泛应用文献资料,论证严谨,逻辑清晰,使同学们对朝贡体系下的东亚海域贸易,以及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极大拓展了国关师生的学术视野。
?
初审 | 陈颖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刘泽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