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伶仃问学”第二期回顾 | 徐桑奕老师主讲“‘植物猎人’与英帝国的海外扩张——从约瑟夫·班克斯的图像史谈起”

4月10日晚,“伶仃问学”思享会第二期“‘植物猎人’与英帝国的海外扩张——从约瑟夫·班克斯的图像史谈起”顺利举行。本期由我院徐桑奕助理教授主讲,姚炯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学院10名本科生参加。

徐桑奕老师主讲

?

徐老师以“为什么是班克斯”开场,概述了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从求学牛津,到参与詹姆斯·库克的环球航行,进而年仅35岁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成为“植物学者/英帝国事业推动者”的个人经历。在环球航行中,班克斯带回了3000余种干燥处理后的植物标本,以及1000幅左右的植物图示,成为“植物猎人”的重要代表,并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徐老师指出,班克斯的履历与英帝国“崛起”(1740—1756)—“巅峰”(1763—1770)—“受挫”(1774—1780)—“转型”(1780—1815)的关键年代高度重合,班克斯的交游网络也覆盖海军部、贸易委员会、印度事务委员会、非洲学会等重要机构,观察班克斯成为了解这一时期英帝国历史的极佳视角。

?交流讨论

?

接下来,徐老师根据图像史资料,分析了班克斯的科学与社会形象。他通过引用书信、绘画等展示了对“班克斯是学者还是掮客”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同时结合当时的讽刺诗、讽刺漫画介绍了围绕植物学是否在班克斯手中“沦陷”,班克斯任职皇家学会时是否“专断”等争议。面对这些争议,班克斯进行了自我“挽救”。一方面,继续推进英帝国事业发展,推动成立农业委员会和不列颠皇家研究院,协助开拓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支持非洲探险,助力茶叶、棉花、金鸡纳等作物移植。另一方面,雇佣代理人,推出严肃肖像画,塑造和提升自我形象。

讲座最后,徐老师概括了研究班克斯图像史的启示,一是从个人活动中理解时代脉络,二是感知早期“社交媒体”对个人的形塑,叁是注重研究材料的多样性,加强图像、书信、档案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徐老师从材料积累、问题意识、线索串联与解释等方面分享了历史研究的意蕴与意义。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从班克斯个人形象对英帝国相关事务的影响,班克斯与“植物猎人”之间的有关争议,植物在英帝国殖民扩张中扮演的角色,班克斯挽救形象的有效性等问题,与徐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名同学赠送了一本徐老师推荐的《好奇年代:英国科学浪漫史》,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继续本次主题的学习与研究。

?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刘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