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伶仃问学”第一期回顾 | 姚炯老师主讲“国家间战争为何爆发?——基于三种分析视角的探讨”

3月17日晚,“伶仃问学”思享会第一期“国家间战争为何爆发?——基于叁种分析视角的探讨”顺利举行。本期由我院特聘副研究员姚炯老师主讲,张志文副院长主持,学院10位本科生和博士生参加。

张志文副院长主持

姚炯老师主讲

?

姚老师以“何为战争”开场,在同学们一番讨论过后,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两个)主权国家之间,有组织的、持续的武装冲突。姚老师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战争,指出战争是重要的政治事件,相关国家不仅会付出高昂的人力与物力代价,其领导人的命运和国家的长期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战争可视为理性行为体的“非理性”选择。

基于现有文献,姚老师从叁种分析视角解释了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一种解释聚焦“关键信息的缺失与战略性歪曲”。国家的实力、战略决心等关键信息不仅不易掌握,而且国家有刻意歪曲相关信息的动机,这就容易造成这些行为体之间的误判,使得战争难以避免。他以日俄战争和朝鲜战争为例,介绍了此种解释。但关键信息可以在长期互动中获取,这一视角故而无法解释国家间发生的长期战争。姚老师又结合日俄战争中日本先发制人以及英法在二战前对德国态度的转变,讲述了第二种视角,即“可信承诺问题”。对于础叠两国,础不明确叠未来的意图,担心叠强大后违反现有承诺,所以础先发制人,发动战争。最后以卡累利阿地区的争夺为例,引出第叁种解释,即“议题的不可分割性”,主要因为此类问题的谈判妥协余地较小。

交流讨论

?

在交流环节,10位同学均作了发言,就战争是否是不理性的行为、战争的成本、国家追求相对收益或绝对收益等问题,与姚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名同学赠送了一本姚炯老师推荐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继续本次主题的学习与研究。

?

“伶仃问学”思享会

“伶仃问学”思享会是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办的学术活动,取“伶仃洋畔探问学术、分享思想”之意,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在学院图书资料室叠412举办,每月至少一期。

活动主题:围绕国际关系,并适当延伸到政治学、世界历史等议题,题目聚焦,略有小众,追求学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相结合。

活动规模:向本硕博同学开放,每期限额10人报名参加,可少不多,保证交流质量。

活动要求:吸引真正感兴趣的同学参加,活动前阅读推荐材料,交流讨论中每个人都要发言,鼓励争锋,欢迎挑战主讲老师。

活动形式:提供工作餐,保障主讲老师和同学先加深相互认识,再进行主题分享与交流讨论。

活动支持:为参加的同学赠送主讲老师推荐的图书一本,帮助同学们深入相关主题的学习与研究,并建立微信群,方便持续性交流。

?

以此形成“报名参加-阅读材料-用餐交流-主题分享-互动探讨-赠书阅读-社群讨论”的完整链条。欢迎同学们关注和参与!

?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刘泽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