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在线举行,我院教师积极参加年会,共组织了叁场专题研讨会,主题分别为“如何将国际关系核心概念融入到国际关系史教学之中?”、“国际关系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和“夯实专业基础与促进交叉融合:国际政治专业通专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
专题研讨一
如何将国际关系核心概念融入到国际关系史教学之中?
我院孙兴杰教授组织了本场专题研讨,孙老师指出,希望在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中,将理论概念和现实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对理论和概念进行感知,扩展学生从理论出发来看待现实问题的多重视角。
?
我院姜鹏副教授作了题为“是科学真理还是主观建构?——多元叙事背景下国际关系理论创造的罗生门困境”的发言。他着重强调了历史和历史学对国际关系学科的作用,提出通过历史学对历史的考证,会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更加靠谱和丰富的素材与原料,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出自己的成果。
吉林大学《史学集刊》郑广超编辑的发言主题为“霸权,集体霸权与国际秩序变迁”。郑老师分析了目前对于霸权概念认识上的误区,进而系统阐述了霸权的核心要素、霸权与国际秩序的兼容性以及国际关系教学与科研中对霸权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张骁虎讲师作了题为“边疆视角下拉铁摩尔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发言。张老师分析了拉铁摩尔的亚洲边疆地缘政治研究的特点,指出拉铁摩尔将“边疆”作为历史反思与现实分析的基点,通过厘清边疆与边界的差异,区分同质边疆与异质边疆的类型,总结边疆的“贮存地”功能,分析边疆“过度地带”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边疆”这一核心概念。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研究所李黎明讲师的分享主题为“国际关系史中的货币维度——国际货币合作与纷争”。李老师对货币的历史进行了阐释,指出近代国际货币联系开始逐渐形成,并形成了金本位制,但其在一战后未能恢复。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战后国际货币合作逐渐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货币与安全的重要性逐渐突出。进入21世纪后,金融危机、地缘政治风险与国际货币体系分化也成为推动国际体系演化的关键因素。
我院徐桑奕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帝国与教会:近代太平洋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剖面’”的发言。他首先提出了“教会帝国”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而介绍了太平洋地区宗教竞争的特点,他认为“帝国-教会”是国际关系史考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且是理解国内外政治互动的较好案例。
?
专题研讨二
国际关系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
我院庞琴副教授组织了本场专题研讨,并作了题为“全英视角下国际关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发言。她首先从市场角度分析了我国引入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关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本土语境下全英教学的挑战,指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英语教学与本土语境的融合。另外,她指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土语境下的全英教学还面临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与教师配合程度不足的挑战。最后,她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英文教学认同;加强课前和课后的阅读技巧培养从而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写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表达中的英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
?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张淼副教授以“国际关系相关专业双语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世界经济概论》为例”为题,探讨了双语教学实践的探索思路与面临的挑战。她认为,国际政治与外交专业学生修读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点应区别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教师应注重经济现象的政治解释,引导学生加强多学科知识调动与应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另外,双语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化与互动性学习,教师也应结合窜世代的语言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席金瑞讲师作了题为“国内全英教学的处境化:适应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发言,他指出,在课程内容上对国际组织进行“本地化”,帮助学生形成对国际组织本土语境化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中尝试使用“研究小组”的策略,组织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首先进行主动性研究并撰写相应的小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本地化方面的尝试还包括使用“微信搜索”和在中国语境下国际组织运营的案例分析两部分。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国玺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外交学全英专业课程建设的困惑与思考”,他认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我国全球学术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为具有天然跨学科属性的外交学专业理应成为全英课程建设的试验田。当前外交学全英专业课程建设面临学生接受程度、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匹配程度等限制,而专业与语言的深度融合将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
专题研讨叁
夯实专业基础与促进交叉融合:国际政治专业通专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我院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组织了本场研讨。在研讨会开始时,张老师表示,这是2023年春天里的第一场研讨会,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春种秋收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山大学着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通专融合为路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他希望借助教学共同体年会这个平台,加强与同行的研讨和交流,并感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为大家提供教学研讨的公共产物。
?
我院黎相宜副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学元素及其融入”的发言。她以社会学融入的优势为切入点,强调在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上融入社会学元素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观点与方法要义,并以“概念依赖”和“相互构成”为例进行了阐释。在谈及如何进行融入时,她提出了“类比”和“区分”两大方法,并就国家和个人的类比和区分进行了解释。
我院许少民副教授作了题为“国际战略课程教学中的‘学’与‘术’的融合”的发言。他表示,“学”是“术”的体,“术”是“学”的用,强调国际战略学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学”的方面,国际战略学强调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辨能力,注重概念的基础性、差异性、操纵性理解和系统性剖析,形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思维拓展。在“术”的方面,国际战略学具有政策实践导向,要求学生直面现实问题,善于研判发展的趋势和态势,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政策报告写作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苏若林作了题为“国际安全课程教学与交叉学科视角”的发言。她从学情分析、知识体系、课程设计叁方面分享了《国际安全研究》的教学经验。在学情分析上,当前面对的受众是窜时代,要求知识的及时反馈、与我有关和趣味性;在知识体系上,国际安全带有谱系交叉和议题交叉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分析能力和共情能力,在授课方式讲究知识点浅出和知识点深化。
我院杨黎泽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中的专题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发言。他指出,现有的教材在对于二战后国际关系史的专题设计上基本都是按照时间线编排的,不利于学生构建连贯的知识结构。因此,他提出在兼顾专题设计的时间脉络的同时,注重话题的联系与变化,进而避免碎片化理解。除专题设计外,还要注重典型案例分析,强调通过多角度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以案例本身立足未来研究。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老师百忙中抽空全程旁听了本组的研讨,并在讨论环节参与到笔础狈贰尝之中,接受老师们的问题,解答大家的困惑。
张志文老师表示,通过本次教学共同体年会的专题研讨,加强了本院教师与学界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有利于学院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他再次感谢阎学通老师、感谢清华国关、感谢老师们的支持!
?
初审 | 陈颖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刘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