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他们怀抱宏愿,扎根大地,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慎思明辨,笃行致远。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
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为赓续学院治学理念,展示硕博研究生风采,传播有益学习经验,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推出国关学子访谈栏目。本期的访谈对象是2020级博士吴耀庭,曾在《东南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4篇文章,参与编写《东南亚宗教史》一书,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获奖,曾前往印尼进行短期交流,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
立志欲坚不欲锐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自身方向的清晰认知与坚定选择,是吴耀庭师兄学术道路的起点。当被问起为何来到中大国关攻读博士,他答道:
首先是因为研究方向相近。自硕士研究生阶段转向探索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后,博士研究生阶段就需要研究的延续性,因此选择来到具有深厚的东南亚研究底蕴的中山大学继续深造。
?其次是感于导师的人格魅力。范若兰老师对邮件的认真回复与线下交流中的亲切态度,以及对他提出的宝贵建议,使他认为报考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的选择是正确的。
?
成功在久不在速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对学术困难的清晰认识与有效应对,是吴耀庭师兄学术研究的助力。对于研究道路上遭遇到的困难,他总结为叁点:
首先是学术能力的提升相比同期博士较慢。具体表现在思维固化,容易钻牛角尖。其次是综合能力逊于周边同学。具体表现在外语学习慢,影响论文进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外文文章。最后是学术产出能力一般。与同期博士相比,无法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展示自己的学习程度。
?对此他探索出四种应对方法:
一是摆平心态,认清自身优势。在学习过程中,专攻熟悉的领域,争取在小领域内产出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学术成果。
二是设定目标。将长期任务化整为零,以天为单位设定当天目标。例如在写作论文时,将当天目标设定为1500-2000之间。
叁是计划性“摆烂”。身心疲惫或情绪低沉时,给自己一段简单放松的时间,恢复精力后再开始学习或工作,避免事倍功半。
四是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取经。比如小论文撰写后,及时寻求导师的意见加以修改;参考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等。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
?
砥节砺行终成果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加强日常学习中的时间管理与学术积累,是吴耀庭师兄对同学们最平实的建议。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
一是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可以是大方向,例如国别关系,也可以是具体方向,例如某一危机下某国对某国的卫生外交等。研究方向的确定,或取决于导师要求,或取决于自身兴趣,也取决于既往积累。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对于选题的构思、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有帮助。
二是重视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根据课程论文或导师要求,撰写两到叁篇约万字出头的小论文。小论文可以是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程论文的精修。通过小论文的写作,可以积累学术能力,最终提升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叁是设置好时间点,尽量不卡点完成任务。否则可能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不够,不方便导师的审阅,也会导致对自己论文的不自信。建议至少提前一到两个月完成任务,留足时间通读论文5到10遍,也能让导师的审阅时间更加充足,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时间是论文最好的朋友。
四是保持自信。刚接触学术道路的同学,由于懵懂与对比,容易茫然或自弃。对此,他建议要学会放松,寻找自身优势。比如外语能力强,则可以尽早浏览外文文献,甚至撰写外文文章。逻辑思维能力强,则可以尽早提笔撰写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框架设计。写作能力强,则可以快速动笔,多写多练。总而言之,不应该以别人的优秀来惩罚自己。
?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
挫折与艰难是求学的常态。
青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摆脱冷气与惰性才能攀登学术高峰,
觅得自性,奔向远方。
非常感谢吴耀庭师兄对本次访谈的接受与配合,也希望此访谈能够带给同学们帮助与启发!
?
初审 | 张天华
审核 | 余展涛
审核发布 | 刘泽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