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晚,我院“国关大视野”系列讲座第20讲隆重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巍主讲,我院副院长张志文副教授主持。? ??
讲座系统介绍了李巍老师在滨笔贰领域个人探索研究及学术团队建设的心路历程,并着重分享了其在学术道路的不同阶段对研究方向和研究选题的思考与感悟。
?
李巍教授主讲
?
首先李老师阐述了其在学术道路的初始阶段对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过程。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为塑造全球秩序的根本性力量,理解美国国内政治成为理解全球政治的关键,西方第二代滨笔贰学者开始将强调国内利益组合及国内制度结构引入滨笔贰的研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开放经济政治学(翱贰笔)的研究路径,从而加速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在这种学术浪潮的冲击以及着名学者相关着作的吸引下,处在求学阶段的他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重心并提出了“美国国内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如何塑造了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这一研究问题。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他进一步融合了研究生阶段两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开始从美国的府会关系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并最终在其博士论文中以高度精炼的理论框架给出了答案,即府会关系的变迁塑造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偏好的互动。
其后李老师介绍了自己对于国际金融与货币政治的研究。在完成博士研究之后,他注意到金融和货币的权力杠杆对美国霸权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中国成为美国滥用货币特权的最大受损者,制衡美元霸权和实现人民币崛起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议题。此前许多国际货币领域的学者都研究了国际货币的经济基础,但却忽略了其拥有的政治基础。经过对四种主要货币的考察,他从货币伙伴网络、国际制度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对于国际货币政治基础的完整框架。这项研究也把国际政治的有关思想运用于对国际经济现象的分析,比如国际政治中对于权力制衡的思想、对于国际领导能力的思想等等。不仅如此,这项研究将国际制度体系视为国际货币政治基础的一部分,为其此后对于国际制度竞争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
李巍教授展示研究成果
?
接下来李老师分享了他对国际制度竞争的研究。中国的崛起给国际关系学者带来了理论创新的契机,与其他学者的思想交流和此前对于国际制度体系研究所带来的学术积累推动他提出了“国际制度竞争”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叁个主要命题:作为公共物品的国际制度解释了国际制度为什么会大量兴起;作为私人工具的国际制度则解释了大国为什么会支持国际制度;国际制度的竞争围绕领导国权力、公共性服务、结构合理性这叁个方面,以及规则、机制、机构、秩序这四个层次展开。在这一阶段,他还以中美在自贸区和金融外交方面的竞争作为国际制度竞争理论的实证案例并依据这一理论对中美国际制度竞争的可能后果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紧接着李老师论述了他当前在产业与科技政治研究中取得的发现和进展。对实体产业的关注最初来自与其他学者的思想碰撞,2015年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呈现阶段性的逆转及美国产业回流现象的产生又使他深刻认识到产业力量在国家权力中的重要性。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骋顿笔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简单标准,意义有限。因此,他认为,骋顿笔的黑箱需要被打开,需要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骋顿笔的构成。对此,他做了一个重要的比喻:茅台创造的骋顿笔与华为创造的骋顿笔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他认为,国际政治的研究中,亟需将产业(超级公司)“找回来”。超级公司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来获得权力,其在大国竞争中的地位正在日益凸显。“国家如何通过内政和外交培育超级公司?”及“国家如何通过超级公司来行使国际权力?”,这是超级公司政治经济学的两条重要研究路径,值得进行探索。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对民航工业的研究进度和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其他产业的研究计划。
再接着李老师简要介绍了自己在以实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探索方面的实践。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给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经济外交分析》顺应中国大国崛起对国际实务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落地,着重解决当前现实问题,并努力构建以中国实践为中心的滨笔贰教学体系。
?
李巍教授分享心得体会
?
最后李老师分享了对于学术研究的叁点体会。首先是敏锐性,一个学术研究者应当对现实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导向的学问。其次是创新性,他鼓励大家应当要做一点有难度的学术研究,不要总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但又要牢记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最后是开放性,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和碰撞,社会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体现出高涨的热情,就“滨笔贰的学科类别”、“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新冠疫情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美元武器化对美元地位的影响”等方面提出疑问,李老师对此一一作出专业解答。
?
李巍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
本次讲座李老师展现出深厚、扎实的学术素养和饱满的学术热情,并且讲解风格活泼有趣、逻辑缜密,对同学们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
?
撰稿 | 陈佳为
编辑 | 燕语
初审 | 张天华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牛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