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0日,国际关系学院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叁教讲学厅面向2021级新文科实验班同学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主题为“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本次公开课由国际关系学院许少民副教授主讲,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费晟主持。
?
?
课程伊始,费晟教授介绍了公开课的主题,引出当今大变局的时代背景,激发同学们对大变局下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思考,以此增进对国际政治专业的了解与兴趣。
?
?
许少民副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内外对于中国大战略的讨论与日俱增,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很多分歧,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大战略问题展开系统分析,帮助新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更加深刻地领会国际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许少民副教授首先从大战略的概念界定入手,指出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既有共识也有分歧。整体上看,学术界普遍认为国际政治学意义上的大战略是最高层级的战略,一般都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目标的界定、对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的界定,以及对国家实力和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主要特点有叁:一是大战略的长时段:不再局限于战争时期,也能够广泛应用于和平时期;二是手段和目标的均衡,不均衡的大战略往往是拙劣的大战略;叁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大战略需要对国家利益、目标和实力等核心要素展开客观严谨地分析,是一种寻求相对性的科学;与此同时,大战略的最终要求是政策的执行,是对国家生存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实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领导人或决策集团的角色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战略也是一种实现可能性的治国之术(蝉迟补迟别肠谤补蹿迟)。综合来看,大战略是指在和平和战争时期,发展和使用外交、经济、信息及其武装力量,实现国家核心利益或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大战略据此区别于战略、战术、军事行动和技术。
许少民副教授进而指出虽然学术界对大战略的概念界定形成广泛共识,但在确认这一经验现象上却长期存在分歧,并认为这主要是方法论不同所致。大体上看,战略分析家往往从大计划、大原则、大作为叁种不同路径去验证一国是否具有大战略。这叁种不同路径也被用于分析中国大战略,以至于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叁种不同的看法。许少民副教授随后梳理了这叁种不同的观点,并对此做出评价,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同学们把握文献评述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
?
在厘清核心概念并对既有重要文献做出评述之后,许少民副教授也赞成中国的确存在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他认为和平发展的大战略至少已经实行了40年,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大战略,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生动写照。他随后阐释了中国的叁大核心利益和七大核心目标,逐一剖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总体目标、主要特征和重要底线。他也重点从地缘角度分析中国的战略空间以及和平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此论证为何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路径。他谈到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做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和平发展大战略的文明性;也提及中国致力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新时代”的和平发展大战略提供新的动力,体现了该战略的时代性和创造性。最后,许少民副教授梳理了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前景展望,坚定了同学们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心。他也鼓励同学们奋发学习,汲取人文学科和国际政治学科的营养,兼容并蓄,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次公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
?
摄影 | 曾雯睿
撰稿 | 薛锦琳
编辑 | 余涵珈
初审 | 许少民、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郭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