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晚,我院亚太论坛第120讲“时代大变局下中国区域国别之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双向建构”开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讲,我院副院长张志文主持。
讲座聚焦在时代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国别之学与国际关系学如何创新性地双向建构,从而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两个大局”的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刘教授贯通古今,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出发,探讨区域国别研究的中国源起和民族传统。
?
?
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样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而又多元是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智慧与国家治理的基本特点。在一个如此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具有洲际规模的东亚大陆上,建构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在保持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之间动态平衡、包容、共处的国家治理模式,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义所在。
他强调,历史上的中国,特别重视对于华夏之境内外、中原内地与四夷边疆、本国本族与他国他族之复杂关系的认知,从而形成了丰富而久远的中国区域、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不同维度的知识传统和治理经验。中国在自身文明成长的知识传统中,沉淀了深厚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积累。无论是《诗经》、《汉书》,还是与我们紧密相关的地方志,都体现了崇尚务实精神,尊奉实事求是、理论来自实践、关注“一方水土与一方人”的认识原则和知识传统。
今天我们要认识和研究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民族,比如非洲复杂的区情、国情、民情、社情,就要通过“一线体验、一流资料、一流人脉”的积累,在“主体和客位”之间做好内外观察,多角度理解。
讲座中,刘教授还对区域国别研究学科的内涵和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指出,“区域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区域性”、“专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运用,它要求有纵横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灵活多维的治学方法,有服务于现实的实践可操作性,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交叉研究。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互鉴,相互理解和学习,减少观念赤字和价值鸿沟,相向而行,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历史正确方向前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最后,刘教授对当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推进中国区域国别学以及与国际关系学相互促进的若干建议。
张志文副院长作点评总结说,刘鸿武教授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对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中国渊源和民族传统、发展现状以及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建构等重要内容的系统讲授,有助于大家深入理解中国政府“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世界多样性”等外交政策和实践的重要意义,为我院国际关系研究和地区国别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
在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就“如何扩展资源开展好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走向实用性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档案资料查阅的便利性是否制约了区域国别研究”等提出疑问,刘教授一一做出了解答。
?
?
本次讲座,刘鸿武教授以自身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和人生阅历,激励我院师生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关系学科的双向建构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
?
编辑 | 郑欣丽
初审 | 张天华
审核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郭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