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晚,我院“国关大视野”之欧洲讲座第四讲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哲学和宗教系曾敬涵教授主讲,我院杨海助理教授主持。
?
曾敬涵教授主讲
?
讲座开始,曾敬涵教授提出,21世纪的竞争是叙事之争。冷战后,随着大国军事力量的影响力日益衰弱,软实力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将软实力概念泛化、忽略软实力的实际效用。对此,曾教授提出了“战略叙事”这一概念。战略叙事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话语”在塑造国际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弥补了软实力概念和方法论的不足,将效果和作用因素纳入研究范畴,更加全方位的解释非武力的影响力如何塑造其他国际角色的行为。曾教授将“战略叙事”定义为“一种政治角色试图用来建构国际政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同含义的手段,以此来塑造国内和国际角色的行为”。战略叙事分为叁种叙事类型:一是“身份叙事”,即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的界定与解释;二是“政策叙事”,其作用在于推动议程、规范和价值观;叁是“系统叙事”,即对国际秩序的定义和理解。战略叙事有叁个过程,分别聚焦于战略叙事的形成、传播与接收。
?
基于这一概念,曾教授具体分析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对中国崛起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与讨论,并指出:不同的战略叙事显示出不同的世界观(系统叙事)、对中国身份的认知以及对中国政策的理解。在全球权力转移背景下,有关中国崛起存在不同的声音:既有“中国统治论”、“中国威胁论”以及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之说,也有人相信中国和平崛起将给世界带来发展机遇。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方面,一些国家持质疑和抵制态度,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债务陷阱”,显示了中国意图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野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被认为是对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一种有益补充,得到了一些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
曾敬涵教授答疑
?
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就“影响战略叙事过程的因素”、“中国如何更好扮演战略叙事主体角色”等方面提出疑问,曾教授对此一一作出了解答。
?
同学提问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加重视积累专业知识,努力成长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