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五”时期,国际关系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学院建立健全“叁全育人”大思政工作体系,落实“五育并举”要求,通过课程思政和全程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以党员“排头兵”计划、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党团班一体化为抓手,打造以政治思想为引领的第二课堂,在国关文化节、模拟联合国等学术性活动中加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管理队伍的育人作用。根据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2020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打造进阶式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模式,近两年本科生与教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十篇。重视实践育人功能,组织学生赴广东清远、海南、广西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学在中大,追求卓越”在我院学子中蔚然成风,本科生深造率稳步提升,2020届达64%。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育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科研项目立项和一类期刊论文发表成绩显着,科学研究展现活力,服务国家需要的能力明显提升。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
面向“十四五”,国际关系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院实际,认真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贯彻要求,凝聚共识
一是提高站位,明确方向。学院组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领会国家大政方针。在学校2020年秋季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时间召开教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落实会议精神,对标罗校长提出的做到“五个坚持”,遵循“四项主要原则”,突出“四个明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方向。
二是深入调研,找准差距。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学院对国内一流国际关系院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实事求是分析学院在国内同行中的方位。对标学校发展大局,总结了师资队伍规模小、引才速度慢、学科带头人缺位、主流研究学术成果不足等问题,找准了规划编制的着力点。
叁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自2020年上半年规划编制启动以来,学院通过教职工大会、教工党支部会议、座谈会、专题研讨、个别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就“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听取全体教职工的意见建议,集中全院智慧,提高规划的质量与可行性。
四是明确责任,合力推进。学院明确院长和书记是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明确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政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的分工,明确时间进度,齐心协力推动规划编制有序进行。
规划内容主题明确,路径清晰
学院规划鲜明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学科建设,以“叁个面向”为基本导向,以“叁大建设”为指引,大力加强人才引育工作,使学院师资队伍规模接近国内顶尖高校相关院系,带动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到“十四五”结束时,学科专业排名步入国内第一方阵,进入全国前五。
在实施路径方面,一是完善人才质量培养体系。加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领,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关金课”,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多种方式引导本科生继续深造,力争实现本科生实际深造率80%的目标。
二是建设更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体系。坚持“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积极推进大国研究。紧扣国家“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将海洋国际关系研究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助力我国走向深海,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探索编辑《海洋问题与国际事务》研究集刊,推动出版“海洋国际关系研究丛书”,打造研究平台,抢占学术阵地。
叁是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体系。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现专任教师与专职科研人员双倍增计划,五年内力争达到专任教师60人的规模。提升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良好学院文化,筑巢引凤,使学院成为国关学界人才引育高地。
四是建设高竞争力的学术研究体系。持续保持科研活力,整合研究力量,重点打造“海洋问题与国际政治”研究群,支持致力于基础研究、原创突破的学者潜心研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实现倍增。
五是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积极参与智库建设。发挥学院优势,继续推进蓝皮书编写,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
国际关系学院将在学校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抓好规划落实,确保“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做好“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