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我国着名国际关系史学者朱瀛泉教授应邀到访我院,主讲“亚太论坛”第103讲,就“国际关系史的叙事体系以及方法论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讲座由我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魏志江教授主持,党总支书记任虹博士、范若兰教授、张祖兴副教授等叁十余名师生参加。
朱瀛泉教授主讲“国际关系史的叙事体系以及方法论问题刍议”
讲座上,朱瀛泉教授首先强调了国际关系史作为国际关系学科之根基地位的重要意义。如乔治·凯南、汉斯·摩根索、爱德华·卡尔等正是有了国际关系史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才得以成为这一领域的顶尖大师。随后,朱教授回顾了国际关系史的大致编纂情况。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希望从国际关系的历史中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要素,国际关系史在20世纪初增长为一个学科,美国、法国、苏联、英国等纷纷编纂了各自的《国际关系史》通史,国际关系史也从传统的外交史为中心转向了当下流行的国际史研究,这一名称的变化体现了研究方法论的变化,其研究领域从传统的高阶政治走向了各行为体在各层面的多边互动进程。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编纂始自于王绳祖先生,其真正复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卷本的《国际关系史》,这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了解世界提供了范本。
朱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国际关系史研究存在一个根本性缺陷,主流理论几乎全是以西方历史经验作为基础。虽然西方如一些学者乔姆斯基、弗兰克等试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但是他们对东方的历史不熟悉。而一部科学的国际关系史应是建立在全人类历史多样化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世界经验和中国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中国学者需要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史叙事体系。这一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建立在人类历史多样化基础之上,融合迄今为止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科发展中合理的学理因素。这是我国国际关系史编纂所应追求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国应该具备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最后,朱教授借由介绍国家马工程项目《国际关系史》的编纂情况,向师生们详细梳理了从前现代世界的区域国际体系一直到冷战后的多极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他强调在编纂通史性的国际关系史时,一定须有大量的个案与专题研究作为前提基础,否则教材编纂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在随后的提问与讨论环节,我院师生与朱瀛泉教授就“国际史与外交史”“世界史的区别”“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专有名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魏志江教授对朱瀛泉教授精彩生动的讲学表示了衷心感谢,讲座活动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主讲人介绍:
朱瀛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瀛泉教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曾担任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南京大学人文研究贡献奖。现担任国家马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关系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