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全球与区域史视域下亚洲的区域与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召开

由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与区域史视域下亚洲的区域与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3月24日至25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于韩国高丽大学、韩国中央研究院、日本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二十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博物馆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亚洲区域与网络研究,是滨下武志教授长期致力推动的学术领域,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围绕着亚洲区域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与网络结构的话题展开讨论,表达对滨下武志教授为亚洲区域史研究和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所做重大贡献的敬意。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陈春声教授高度褒扬了滨下武志教授长期以来的学术贡献,他指出,不论是在全球化领域、区域史领域、还是亚洲史领域,滨下武志教授都有他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历史性贡献。在资本主义体系发展到东亚之前,亚洲存在着一套自身的内在机制与制度,滨下武志先生揭开了这一机制的面纱,它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是一个跨海域、跨地区的联结网络,同时又与每一个较小的社会单位相互联系。他认为滨下武志先生作为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其学术贡献是国际性的,同时又是跨学科的,他的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春声书记特别感谢滨下武志先生自2006年任职中山大学以来,兢兢业业地培育亚洲研究、培植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科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者。陈春声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在划分区域时不仅要从空间层面入手,也要考量人文与历史背景;二是在强调网络的同时也应强调制度和机制的作用;叁是鼓励学者们开展更多跨学科研究。最后,陈春声书记介绍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愿景,欢迎诸位大力推荐优秀的专家学者加盟中山大学。

在开幕式上,陈春声书记代表学校向滨下武志先生致送了中山大学瓦当纪念品,感谢先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党总支任虹书记代表学院向滨下先生致送了鸣谢状,感谢先生在任职亚太研究院院长期间为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开幕式由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行政负责人魏志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大会的论坛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系滨下武志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历史系李镇汉教授、清华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沉卫荣教授分别做了“东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演变”、“10—12世纪高丽的对外关系与网络的变化”、“蒙元史研究与蒙元史历史叙事的建构”主旨演讲。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主持,澳门大学历史系魏楚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魏志江教授分别做了“朝贡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东西方外交模式之比较”、“日本的东亚史研究及其对我国东亚史学科建设的启示”、“东亚区域史视角下叁别抄抗蒙战争与蒙丽日叁国关系”的主旨发言,学者们从多个层面展现了亚洲区域史这一学术领域所聚焦的问题取向、研究的基本路径以及肩负的实践责任。

24日下午,大会进入了分论坛的议题研讨环节。按照不同议题讨论分为两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主题为“区域研究与亚洲区域国际秩序的演进”,第二分论坛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欧亚区域经贸人文网络”。两个分论坛共组织了四场研讨会。二十余位与会代表分别就东亚、东南亚、中亚的区域史、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海上与陆上的丝绸之路、欧亚区域经贸与人文互动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第一分论坛的两场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冯立君副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孙昊助理研究员分别以中亚、东亚、东南亚作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从东亚到亚欧、从国别到区域的研究范式转向的理论化思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系杨雨蕾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刘永连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易素梅教授、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陶莎博士后、韩国高丽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廷青试图从具体的历史个案中寻求区域研究的一般性规律。与会专家围绕“区域理论能否推而广之地运用到整个时代”、“微观研究如何实现理论关照”、“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是否需要一个核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第二分论坛的两场研讨中,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小甫教授、山东省登州博物馆馆长袁晓春、中山大学历史系牛军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杨晓春教授深入考察了自汉代以来欧亚地区的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与演化,其中尤其涉及到中国与周边国家及族裔的联通与互化。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薛理禹副教授、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朴敬玉研究员、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正刚教授、韩国中央研究院郑永顺教授、中国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彭鹏博士后则分别从城市、人口、经贸、历史认知、领土等不同视角呈现了欧亚区域经贸与人文交互的内在网络机制。与会专家就“海陆丝绸之路的地理走向与人员构成”、“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东亚区域能否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贯通融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闭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正寅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历史系杨雨蕾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刘正刚教授分别代表两个分论坛向大会汇报了分论坛讨论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小甫教授全面总结了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认为本次大会弘扬和发展了滨下武志教授的区域网络理论,并且通过不同角度的宏观与微观层次的讨论,推进了学科间的交流、融合与学习,为研究当下亚洲的整个区域网络与海陆体系奠定了基础。最后,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行政负责人魏志江教授宣布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