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院楼讲学厅举办专题学习。学院行政负责人魏志江教授受邀做题为“‘一带一路’区域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场域形态、评估与治理”的专题报告。学院师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学习,报告会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峻同志主持。
魏志江教授在进行报告
魏志江教授在报告中界定了“一带一路”、“安全”、“非传统安全”等基本概念,阐述了“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的恐怖主义、能源安全、跨国境犯罪、海难威胁与救助、环境安全和网络安全六种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形态,以威胁的突发性、扩散性、转化性、过去发生情况、受关注度、临近程度为指标构建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评估模型,进而,他针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区域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出了相关对策。
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亚洲安全观”与十九大报告中有关非传统安全的论述,是“一带一路”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思想,可以为当下的“一带一路”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提供历史经验。他表示,中国的安全思想与安全理念,主要是和合主义原则指导下的“共享安全”,以“共享安全”范式解决安全问题,是摆脱“安全困境”的主要出路和中国路径。
报告中,他从国际政治专业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十九大报告相关部分进行了深刻解读。他表示,非传统安全是中共中央从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就多次强调的安全领域,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表明中央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比以前更加重视。
任虹书记发言
学院党总支书记任虹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魏志江老师的报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国际关系专业领域对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他提出的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运用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给人很大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要求“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尤其要重视和运用中国智慧。她表示,学院已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支委购买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为全体学生党员购买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供大家自学,请各位同志回去后认真学习十九大文件和新党章原文,接下来学院还会结合专业进一步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相关活动,使大家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院的各项工作,推动学院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