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伶仃问学”第二十期回顾|中国与世界面对面:外交部发言人与外国记者的话语交锋

2025年6月10日晚,由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办、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承办的“伶仃问学”思享会第二十期“中国与世界面对面:外交部发言人与外国记者的话语交锋”顺利举行。本期邀请我院杨黎泽助理教授主讲,孙兴杰教授主持,学院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

杨黎泽老师用火爆于媒体的“外交部发言人天团”视频引入了本次思享会的主题。在梳理中国外交发言人制度历史的基础上,杨老师聚焦2020年以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国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之间的话语和互动机制,总结了外国记者的提问特征和话语策略,指出外国记者的攻击性提问是影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方式和话语风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议题领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讲座伊始,杨老师回溯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缘起与发展过程。外交部成立初期就有设立发言人的实践。当时中国曾经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谈话。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中也设有发言人,如龚澎曾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以召开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对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予以正式回应,被视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肇始。1983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建立发言人制度,并越来越机制化,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外交的重要窗口。

在对2020年3月以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国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内容进行统计后,杨老师运用实证数据展示了外国记者提问的攻击性表现特征和话语策略。从纵向来看,外国记者的攻击性提问集中出现在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此后有明显下降。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政治事件也会引发记者的攻击性提问。从横向来看,外国记者在不同议题上的攻击性程度差异也很大,其中涉及技术议题、涉港涉疆涉藏议题、南海东海议题以及台湾议题的提问攻击性程度最高。外国记者还综合运用否定性表述、“污名化”标签及多角度追问等话语策略,给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增添了不少的挑战。

其次,杨老师分析了外国记者的攻击性提问与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方式的关系,指出总体来看,外国记者的攻击性提问和发言人的严正回应基本是保持同步变化的。在除技术、台湾及涉港涉疆涉藏之外的大多数议题上,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方式受外国记者提问的攻击性程度较大。由此可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严正回应是对外界蓄意中伤和无端抹黑中国的坚决反击。

最后,杨老师表示,外国驻华记者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重要的媒介和桥梁,其提问不仅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更包含着外界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他强调,强硬或温和,都只是外交官回应外界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解释中国外交的真正内涵。有效破除外界对中国的认知偏差,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

在交流环节,现场学生围绕“外交官的基本素养”“微观层面的学术研究”“中国外交队伍建设”“外交工作与未来就业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讲座尾声,孙兴杰教授总结指出,国际关系中最鲜活的就是外交,外交事件与外交话语具备最真实的“现实感”。他鼓励国关学子注重积累,在夯实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关注中国外交的现实变化,为中国外交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位同学赠送了杨黎泽老师推荐的《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该书作者傅莹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其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时如何在发布会上回应各方关切和新闻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同时还回顾和总结了其参加一些国际论坛的体会和与国外媒体打交道的经历,对同学们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国际传播,如何与世界相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摄影 | 郑娟

撰稿 | 田佳鑫

编辑 | 董佳铭

初审 | 林炽晴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