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晚,由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办、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承办的“伶仃问学”思享会第十九期“从原初丰裕到‘新贫困’之困——老挝村庄发展的田野案例研究”顺利举行。本期邀请我院郭迅羽博士后主讲,张晨博士后主持,学院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
“提到发展与贫困,你会想到什么?”郭迅羽老师首先从这一问题入手,向大家描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发展”和“贫困”的认知,为本次思享会开启了“发问-思考”的交流模式。此外,郭老师以自身在人类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为出发点,从两本着作《石器时代经济学》以及《遭遇发展——第叁世界的形成与瓦解》说起,向大家解释了“原初丰裕社会”(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以及“被问题化的贫困”等概念。
首先,郭迅羽老师以她在老挝的一户田野调查对象为例,从家户成员、生计方式、日常生活等切片简要描绘了当地贫困户典型的生活图景,引出田野点村庄厂村的贫困特点与贫困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她的研究困惑:厂村作为老挝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山村,为何会由“原初丰裕”变成需要接受减贫援助的贫困村庄?
其次,郭迅羽老师分享了她的初步发现。厂村作为传统上“原初丰裕”的村庄,存在相关学者提出的“新贫困”现象。与强调生计匮乏的“旧贫困”相比较,“新贫困”是指在与市场和政府接触之下被“制造”出来的贫困问题。在当地具体表现为土地贫困、劳动力贫困、毒品贫困、贫而无助等现象。此外,郭老师带大家了解了贫困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如资源性贫困、制度性贫困、文化性贫困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郭老师提出了“新贫困陷阱”的概念,并形成了研究问题:厂村作为一个传统上原初丰裕的村庄,是如何在当代发展与消除贫困的计划下,陷入“新贫困陷阱”的?如何运用制度、资源、文化的复合框架去理解其中的贫困机制,从而寻求走出“新贫困陷阱”的脱贫之路?
再次,郭老师对她的研究内容、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结论等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厂村具有资源相对丰富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水田-山地作物产量差异大,水田-山地劳动力投入差异大,水田-山地糯稻净收入差异大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村庄经历了人口扩张、毒品进入、村庄建设、土地确权、扶贫项目等重要事件。接着,郭老师讲述了研究对象的“贫困故事”。其一,农户生计改善(小额贷款)减贫项目存在一定的制度局限,事与愿违地限制了部分贫困户的加入,反倒加剧了贫富分化。其二,当代土地改革使得包括土地占有模式在内的土地制度发生了转变,生产用地相对短缺,共有林地受到挤压,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共生危机。其叁,包括生计文化、性别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因素助推了毒品在厂村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生产了当地的毒品贫困。总而言之,制度、资源、文化叁方面因素交织生成了厂村的贫困故事,而只关注资源性的投入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的贫困问题。
最后,郭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供同学们思考,包括如何理解发展与贫困?在现代化与主流发展观的强势潮流下,如何反思发展,寻找多元混杂的本土发展观?张晨博士后对郭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郭老师从人类学视角对国家发展、贫困机制与理论等进行了反思,也为大家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方向。接着,师生围绕农村现代化发展与资本的关系、当地人如何看待“被贫困”问题、如何看待“原初丰裕”概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位同学赠送了郭迅羽老师推荐的《遭遇发展:第叁世界的形成与瓦解》一书,该书对“发展”的概念起源和沿革体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发展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与殖民话语类似,发展工作者往往耗费巨资而未缓解民众痛苦,发达国家设立的发展机构的目标和结果适得其反,被誉为一本“颠覆发展理念”的着作,为同学们进一步深化对分享主题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启迪。
?
摄影 | 吕迅
撰稿 | 黄淑怡?
编辑 | 冼海静
初审 | 林炽晴
审核 | 孙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