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
编者按
卓越教学,就是要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中山大学积极探索“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推行小班化教学,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增加师生和生生互动。
“新生研讨课: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关系学院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现象为主题,从历史、理论、实践3个维度,向大一新生介绍国际政治专业的核心问题。该门研讨课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学院3位专任教师参与授课。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教学,研讨课积极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并赢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
1. 教学亮点:“双向奔赴”,倾听学生声音
“新生研讨课: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从传统的单向理论讲授转变为双向的“大班理论讲授+小班研讨交流”交替进行。在该课程中,由孙兴杰、许少民、杨黎泽3位教师轮流为学生讲授知识,每2次理论课后会安排1次研讨交流。
在“大班理论讲授”中,3位任课老师以生动的现实案例引入,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概念内涵、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讲授中注重教学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大班讲授
提问交流
在“小班研讨交流”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谈判、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考虑到大一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初步接触到国际政治专业,如何做好学习阶段的过渡衔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探索热情是任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研讨交流设计上,学生们被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具体的国际冲突或合作案例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交流,让学生的声音被听见,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焕发课堂活力
创新性的研讨教学设计卓有成效,积极鼓励师生交流,推动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显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普遍表示,在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掌握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显着提升。另一方面,推动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研讨,任课老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有利于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生观点整理
3. 学生评价:学思结合,点燃专业兴趣
朱文轩:新生研讨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观点的碰撞。通过一学期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们对国际政治这一专业更加了解,更培养了我们对这一专业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本专业宝贵的学习方法,激励我们不断向知识之巅迈进。
杨悦:通过新生研讨课,我对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老师的细语里领会,在同学的发言中思索,在准备研讨课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山水一程,何其有幸。
任苡萱:在国际关系专业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同学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国际热点,各抒己见,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合作,深度剖析国际关系的复杂脉络。还有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国际关系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新生们在研讨课中尽情遨游于知识海洋,开启精彩的学术之旅。
王忠禹:在新生研讨课上,3位老师聚焦“国际冲突与合作”,以创新教学方法与前沿学术思想,引领我们深入探究,层层递进,剖析深刻,让复杂的国际关系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老师们独特的视角与精彩讲解,不仅点燃了我对专业的热爱,更让我对未来的学术探索充满期待。
4. 结语
“新生研讨课: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关系学院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接下来,国际关系学院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深入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培养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智慧和担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
来源 | 中大教务部
编辑 | 夏奕晨
转载编辑 | 邓超卓
初审 | 林炽晴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