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国际关系学院组织22级本科生赴惠州深圳开展实践教学

为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提升国关学子的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国际关系学院于7月8日-7月12日组织2022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前往惠州和深圳开展国际政治田野实践教学。

7月8日,在院长牛军凯教授、副院长孙兴杰教授、王晓路副书记、谢涵冰老师、马征老师、谭雪萍老师、程治森老师、赵函庚老师的带领下,49名本科生首先来到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

杨侨镇原为杨村华侨柑橘场,1978年—1991年,先后安置越南归难侨7000多人。2003年,杨村华侨柑橘场撤场建镇,成立杨侨镇。

7月8日下午,全体师生与杨侨镇领导和归侨代表进行了座谈。杨侨镇何启文副书记对我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杨侨镇的发展历程。牛军凯院长对当地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分享了国际关系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考虑,希望同学们利用这次机会,走进田野、接触社会,用心感受国际关系的宏大变动和个体命运的紧密关联。侨联干部和归侨代表介绍了归侨基本情况,同学们围绕归侨群体的生活现状、社会融入问题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议题积极提问,现场气氛融洽热烈。

?

?

座谈会后,我院师生参观了惠州归侨知青文化展览馆,对杨侨镇的侨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

?

7月9日-10日,全体同学分为10个小组,在社区干部、学院教师及助教的带领下,深入杨侨镇大坑、塔下、塔东、石岗岭、榄岭等9个办事处的归侨家中进行访谈。同学们主要接触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安置在农场的越南归侨。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和实地观察,全面了解归侨在回国前的生活背景、归国经历、在农场的生活与发展状况,以及他们与海外亲属的联系情况等。

?

?

在访谈中,同学们跟随归侨的记忆,回溯了他们历经艰难返回祖国、扎根杨村重建家园的历程。从个体经历到家国情怀,从口述历史到集体记忆,归侨们跌宕起伏、坚韧不拔的人生经历,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注解。这些丰富的事例让原本在书本上略显笼统的历史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也得以逐步还原。同学们对国际格局变动下普通归侨迁移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深化。

每天晚上,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小组分享与集中讨论的方式,总结白天考察中的收获,分析存在的不足,交流遇到的困惑,推动实践经验和课堂所学的融合。

?

?

7月11日下午,师生一行前往中广核集团参访学习。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广核集团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情况,对大型央企在国际能源政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作用有了直观认知,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能源等国际关系现实问题。

?

?

7月12日上午,学院师生来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参访交流,实地参观新闻演播室,了解新闻节目和评论的制作流程。在与集团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编辑的座谈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收获了来自第一线的反馈,增进了专业上的认知。

?

?

在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举行前夕,师生一行还前往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深入学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更加坚定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决心。

通过本次实践教学,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接地气、拓视野,又明使命、强担当,将带着收获的感动与思考,努力学习,砥砺前行。

?

同学们的感言摘录

?

这次的实践教学非常有意义,让我们在了解到归侨的生活的同时,学习访谈的技巧。这对我们社会科学的学生弥足珍贵。学习不仅应该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走到现实中去,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蒲锦阳

在或宏大或微小的叙述中,种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些声音有时会过于庞杂,需要我们去筛选;有时又会很微弱,需要我们注意聆听;有时可能是空白,需要我们打破沉默。所有历史都由一段段鲜活的经历组成,每个人都应被尊重。

——聂峥怡

国际政治研究更关注宏观层面的力量博弈,但往往忽视了对体系层次下的个人的关注,与归侨交流后,历史不再是书本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段有温度可触摸的时光,那段时光承载着个人的喜悲,也记录着国家间的竞争合作。

——陈虹旭

通过这次实践教学,我深刻体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了解他们不想谈及什么,他们重视什么,他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些都是进行有效访谈的关键。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越南归难侨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访谈技巧和同理心。

——张阳

叶落归根,愿“你”安好;山海故人,有缘再会。

——师明卓

?

摄影 | 陈怡、张阳、李梓瑜、黄贤、傅晗等

撰稿 | 杨宸焯

编辑 | 周淑雅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