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第七期暨“大社科工作坊:创新文会”第叁期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横琴办公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引言,国际关系学院张宇权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帆教授、国际关系学院覃丽芳副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谢涵冰老师为与谈人,共同讨论了“全球史视野下的东南亚秩序变迁”这一话题。
?
?
牛军凯教授首先作引,他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南亚”这一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而当下的“东南亚”概念是在国际关系不断调整以及文化相互碰撞和理解中,形成了共同地域、文化、种族的内涵,二战后,东南亚国家联盟最终在形式上确立了东南亚这一概念。牛教授还指出,对东南亚的研究应该要具备“从东南亚看世界,从世界看东南亚”的全球性视野。从东南亚本土的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在历史上东南亚与外来者——中国、印度以及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西方殖民国家的关系是处于动态调整之中的;而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殖民地时代西方在东南亚的存在可以从非殖民史的角度被解读为西方政治在当地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东南亚的政治传统和思想传统等本土文化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最后,牛教授指出,作为区域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堪称亚洲的国际政治中心,为大国外交提供了广阔平台,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扮演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
?
张宇权教授就“在全球史的视野下,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秩序的构建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发言。张教授指出,美国参与东南亚地区秩序建构有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76年到1898年,这一阶段美国并未正式参与这一地区的秩序构建,这一地区的主导秩序——朝贡体系逐步瓦解。第二阶段是189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中,随着朝贡体系的瓦解、日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破灭以及苏联解体,美国参与东南亚地区秩序建构的程度处于逐渐上升阶段,并在冷战结束后达到了顶峰。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设想经历了从1898年到1945年提倡门户开放政策到冷战时代标榜自由民主秩序,力图将该地区作为“反共”桥头堡。第叁个阶段是1991年至今。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区域内国家自主构建地区秩序的意愿显着增强。美国在“9·11”后对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参与程度缓慢变弱,但是仍然力图在区域内维持其主导的金字塔式的供应链的秩序,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入高速发展期,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显着增强,试图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以合作互惠为基础的地区秩序,这一时期的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体现出东盟主导,中国和美国同为关键变量的特征。
姜帆教授指出,东南亚可以作为一个国际人口交互流动的观测点,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对照组。人口的交互流动,包括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和中国境内的东南亚外侨。经济上,无论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近代的东南亚资源开发还是当下中国-东盟自贸区,东南亚华侨华人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改革开放后,外籍劳工、外来配偶成为中国境内东南亚外侨人口的常见群体。同时,在如何处理外来影响与内在传统这一问题上,中国与东南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东南亚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输出的影响相当严重,但是本土文化在强大的外来压力下显露出强大的韧性,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政治理念依旧很大程度得以保留。东南亚的经验提供了一种既接受外来文化又保持本土自主性的案例。
?
?
覃丽芳副教授重点就“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秩序中的角色”这一主题展开发言。覃丽芳老师认为,从越南的角度和历史经验而言,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并无法使其国家利益得到最大化,保持平衡的战略才是最优解,而这也是近年来越南对中国态度有所转变的主要原因。
谢涵冰特聘副研究员围绕中国和东南亚关系进行讨论,她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分为主线与副线。其中主线包括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叁大方面的交往和合作,而在历史进程中,这叁大方面的交往和合作是非线性地交织在一起的——在20世纪以前,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更多地是经济贸易以及人口流动、政治方面相对不那么突出。在二战结束后,双方的往来逐渐更加偏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目前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叁方面并重,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当下面临国际体系深层次变革时的发展需要。谢老师又进一步指出,副线包括了东南亚各国视角下对中国的交往。在这其中,域外大国的竞争等是影响东南亚各国对华认知的重要因素。
?
?
在互动环节,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留学的研究生张强就泰国学者如何看待中泰关系、孔子学院在泰国的影响力以及在中国逐渐向东南亚转移部分下游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相应地调整我们的对外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际关系学院孙兴杰教授认为,从长时段来看,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华南地区共同构成了海洋世界,形成了海洋秩序。东南亚地区秩序的变迁过程中显示了很强的本土韧性,人口以及与之相伴的传统发挥了核心作用。此外,从全球史视野来看,东南亚地区处于陆海交汇和东西交流的枢纽地带,因此,从全球史角度来理解东南亚地区秩序变迁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牛军凯教授分别对与谈各位老师的观点进行回应。首先,在全球史的视野下,影响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外来者一直在不断变化,但是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东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其次,以东南亚地区为参照,开放和交流对地区发展尤为重要。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互动中,经济贸易活动是底层逻辑,在当下,如何去参与建构东南亚地区国际经济秩序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摄影 | 黄淑怡
撰稿 | 林溯
编辑 | 邓超卓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