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下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第六期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我院徐桑奕助理教授引言,历史学系(珠海)孙丽萍教授、嘉应学院历史系主任李清敏老师、我院博士研究生吴耀庭和孙兴杰教授为与谈人,共同讨论了“历史与战争中的舆论及其作用”这一话题。
?
?
徐桑奕助理教授首先作引,他以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英法七年战争为例,讲述了社会舆论对东印度公司的口碑与贸易活动、在战争中获胜或失败的将领的影响。他指出,18世纪舆论以纸媒的形式出现,其作用更甚于当代,因为信息渠道的稀缺性使得信息本身具有稀缺性。在对于战争结果的判断中,舆论可以将人神化,将其推上道德的制高点,也可以将人推下神坛,身心俱陨。最后,徐桑奕老师总结认为,舆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基于(部分)事实,放大(部分)事实,形成(部分)事实。
李清敏老师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国家的时间维度问题两个方面对本期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她以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国民意识为例,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体现在内嵌于知识分子中的儒家文化没有断绝,在近现代抵御外侮的过程中,中国现代国家认同逐渐形成。此外,李老师从战争时期和非战争时期两个时间维度详细讨论了舆论的作用。她认为,历史要基于事实,舆论要服务于社会。
吴耀庭博士先以《孙子兵法》和《叁国志》中的内容对“舆论”进行了定义,后以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中的多个例子为基础,分析了舆论在战争中的表现。他指出,舆论代表了一种社会建构。在司马懿相关的案例中,舆论是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在1775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宣传小册子和报刊是反抗殖民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诸如美国自由欧洲电台和澳大利亚秘密情报局等政府机构试图构建舆论,实现自身的目标利益;在俄乌冲突中,舆论则是取得国际声援的关键因素。因而他认为,舆论是左右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
孙丽萍教授首先对前几位老师同学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强调舆论是结构性权力的一部分,军事战到经济战再到科技战的国际战略演变改变了权力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推动权力从联系性权力到结构性权力转变。她以美国的外交政策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本期议题的理解。孙老师强调,影响舆论及其作用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技术因素。从纸媒时代、20世纪的广播电视时代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使得舆论的传播呈加速度发展,此外,她还提出,国家行为体外交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秘密外交时代,舆论就已经有突出作用,而到公共外交时代,舆论外交亦是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
?
?
孙兴杰教授认为,首先需要对“舆论”一词进行限定,舆论应当是政府行为的对象而非统治方式。他指出,舆论的产生与人的语言特性息息相关,权力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广场”和“宫廷”两种形式,即公开的信息和秘密的信息。舆论代表了权力的公共性,它是植根于政治秩序演变过程的。只有当权力越来越具有公共性时,舆论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孙老师认为,电报的出现是一种革命,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差。同时,舆论本身是不稳定的,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在战争时期尤为如此。因此,舆论容易被操控,也容易失控,“职业外交”是必要的。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就“舆论发挥作用的形式”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舆论”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老师们对问题逐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本期学术工作坊以中外历史为蓝图,以具体案例为笔,以思维抽象为墨,加深了与会同学对舆论在历史和战争中作用的认知,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
摄影 | 林溯
撰稿 | 黄淑怡
编辑 | 黄子殷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