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回顾 | 共谈“威慑何以有效,止于何处?”

2024年3月26日下午,我院“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第四期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我院杨黎泽助理教授引言,孙兴杰教授、许少民副教授、李远声老师和21级博士生李优作为与谈人,共同讨论了“威慑何以有效,止于何处?”这一主题。

?

?

杨黎泽助理教授指出,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大国威慑的失败。他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威慑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认为只有当威慑者清晰地展示出利益与决心,或是存在给对手造成损害的能力时,威慑才是有效的。而当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抑或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试图对他国进行威慑的国家被迫分散精力时,其决策者放弃使用威慑,威慑便会失败。

孙兴杰教授强调,威慑是一种胁迫战略,也是维持政治秩序的基础,防止战争是威慑的目标。他认为,至少双方主权平等,威慑才会变成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威慑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都是理性的,具有恐惧感。并且,如果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圈层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那么威慑便失效了。核威慑与常规威慑是有区别的,大家往往比较了解核威慑造成伤害的形式,却难以预测常规威慑可能造成的实际损害。大国更愿意使用威慑,但小国承受伤害的能力也被大大低估。

?

?

许少民副教授认为,威慑预设了利益冲突,如果双方利益一致,或者是形成利益共同体,那么威慑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他指出,澳大利亚之所以花费巨额公帑通过础鲍碍鲍厂购买美国和英国的先进核潜艇,源于核潜艇能够极大提升澳大利亚的非对称性优势,进而增强澳大利亚的威慑能力。归根结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提升反潜技术的投入比制造核潜艇的成本更高。许少民老师同样指出,军事威慑已经非常成熟,但战略界也逐渐重视利用非军事手段进行威慑,尤其是经济制裁。在进行威慑的过程中,能力比意志和信号更加重要,但永远不要把对方决策者逼至绝境,否则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料的悲剧。

?

?

李远声老师对威慑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他指出,威慑主要分为叁种类型:一是双方实力悬殊,弱不服强,强势方加强威慑来逼迫弱势方就范,或是强势方就此放弃威慑;二是双方势均力敌,如核威慑;叁是双方实力都不突出,同盟国等第叁方干涉实行威慑。威慑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外部的不同行为体,还可以对国家内部进行威慑。

21级博士生李优表示,威慑在广义上是为了避免所有战争,而在狭义上则是为了避免某种具体的战争形式。威慑的有效性有赖于潜在对手可能获得的备选项,即在于给对手留有选择的余地。并且,还需要考虑国内因素对决策者选择进行威慑的影响,比如对外实行威慑可以给本国国民提供安全感,从而为政治竞选增加选票。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就“如何衡量经济威慑”和“威慑者、被威慑者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积极提问,老师们逐一解答,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

本期学术工作坊,老师们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积累,向同学们分享了对于威慑的效用与边界的感悟和体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

摄影 | 张特

撰稿 | 陈晓珊

编辑 | 邓超卓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孙兴杰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