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逸仙进阶讲堂预告 | 区域与国别研究之东南亚专题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设置讲座课、研讨课和读书班,融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面向学生开放选课,并为通过课程考查的学生颁发“逸仙进阶讲堂”修读荣誉证书。2023学年春季学期,逸仙进阶讲堂将开设多个系列课程。系列课程之一“区域与国别研究之东南亚专题”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亚洲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邀请领域内权威学者分别讲授各相关分支专题。此次课程在南校园设置线下主会场,并在珠海校区设置线下直播分会场,诚挚欢迎各校区师友莅临!

?

课程介绍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事务参与者。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快速演进,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新形势和新目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因此,中山大学在交叉门类下设置独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一级学科,以推动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做深刻、全面的研究。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联结区域国别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和《亚洲史研究》编辑部,组织“区域与国别研究之东南亚专题”逸仙进阶讲堂。中山大学作为国内东南亚研究的传统重镇,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师资资源。本次课程以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学者群为主体,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聚焦东南亚研究,共同探讨该地区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维度议题。

?

课程大纲

第一讲:“蛮夷”、“南洋”到东盟: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思想史脉络

① 主讲人:牛军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

② 授课时间:3月29日 19:00

③ 授课内容:自古以来,东南亚地区就是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最关注的地区之一。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思想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段:古代社会中国人视东南亚为南海地区的“蛮夷”诸国;近代则在革命和华侨史视野下把殖民地东南亚称为“南洋”;二战以后,中国对东南亚的外交关系从最初以新兴民族国家为主,逐渐转变为国家与东盟区域组织并重。

?

第二讲:冷战结束与中国崛起以来近二叁十年的东南亚华文教育

① 主讲人:莫顺宗,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

② 授课时间:4月12日19:00

③ 授课内容:在东南亚各国,下南洋时期至今,华人努力在生存上有所“安身“,更期盼精神上也有所“立命“。于是,国家政治上,华人选择“落地“于东南亚,却同时致力使中华文化和语文也“生根“于此。华文教育于焉而生。华文教育之于东南亚华人,乃是民族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但二战以后,政治环境变化,华文教育经历内外压力和打击,遭受严峻考验,不少国家和地区华校被迫关闭,华文华语不得使用和教学,十数年间,极多华裔子弟于中华语言和文化一窍不通,遂有所谓的华文教育断层或变质之说。冷战结束以后,华文教学在东南亚不再受到严禁。加之中国崛起产生的效应,全世界和东南亚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在新的形势下,东南亚华文教育理应浴火重生,但实际情况未如预期,几经努力,近二三十年的东南亚华文教育,虽有收获,却已难复旧观,不谙华语华文的华裔新生代仍然众多。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原因,调整策略和思维,期望东南亚华人重新拥抱母语母文。

?

第叁讲:缅甸军政之下的道德合法性、国家想象与社会构成

① 主讲人:段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系主任

② 授课时间:4月26日19:00

③ 授课内容:缅甸长达半个世纪的军事专政所导致的合法性危机,造成了“强权弱国”之下的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地方世界中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多重空间,同时使得诸多事项与各种力量被置入开放的公共领域,以文化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生活于其中的缅甸民众,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依托民间社会的信任、互惠与理性选择,以及作为文化传统与道德合法性源泉的佛教信仰,创造出与之适宜的生存伦理与行为策略,并为之寻求合理之诠释,以平衡专制、腐败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表达着对缅甸的归属与认同,并藉由民众之话语实践,重塑对缅甸国家社会之想象。

?

第四讲:东南亚女政治领袖的上台路径与执政表现分析

① 主讲人:范若兰,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教授

② 授课时间:5月10日19:00

③ 授课内容:近年来,在东南亚政坛上涌现了多位女性政治家,如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印尼总统梅加旺提等。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她们在上台路径和执政表现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了解她们的经历、挑战和成就,可以为探讨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实证支持。

?

第五讲:公元九世纪前的南海贸易

① 主讲人:钱江,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

② 授课时间:5月17日19:00

③ 授课内容:欲了解并深入研究由大陆、半岛和群岛地区组成的东南亚区域及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就不能不瞭解亚洲海洋史,尤其是必须熟悉古代南海区域的贸易史。然而,对于古代南海贸易史,史学界的相关研究不多,对于公元九世纪之前南海贸易史的书写更是扑朔迷离,一片模糊。本讲座将从亚洲海洋史的角度切入,讲述古代南海贸易的概况,包括公元九世纪之前活跃在古代南海区域的昆仑、婆罗门与南岛语族、中国与南海区域的早期交往历史、南海金洲、金地与耶婆提、东南亚最早的国际贸易大港?c Eo、古代南海的马匹交易中心加营国、国际贸易重镇顿逊国等,希望同学们能略微熟悉古代东南亚海洋贸易史,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为东南亚区域和国别的现状研究铺垫历史基础。

?

第六讲:论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粤文化再现与建构

① 主讲人:朱崇科,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

② 授课时间:5月24日19:00

③ 授课内容:粤文化元素在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史上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已逾百年,不同时期也显现出不同的风格显现、作家创制和功能抒发。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关联一直引人注目,从普通的语言文字、饮食风物与文化习惯再现到内在的身份建构、认同挪用、族群凝聚等各有千秋;从微观层面上看,经典作家(如英培安)的书写尤其发人深省:不只是从更熟悉的话语与幽微的精神层面进行再现,而且也彰显出其深邃的反思性和文化再确认。

?

第七讲:越南“交枪”溯源——全球视野下重型火绳铳历史研究(1400-1900年)

① 主讲人:孙来臣,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历史学教授

② 授课时间:6月8日19:00

③ 授课内容:“交枪”,即火绳枪,是一种古老的火器。在越南历史上,火绳枪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军事行动中。越南在明中叶之后,战火连绵,使得火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后来火器通过中越间的海上贸易传入中国,中越土司、明后期著名的广西兵,明末农民军队,及南明时期明清军队都使用了越南火器。把越南军事史放在全球军事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构建近世亚洲军事史;克服中国中心主义,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看中国,发掘越南对中国的影响,注重研究中越关系的“潜流”。

?

第八讲:波斯商贾、波斯舶与泰国湾沉船

① 主讲人:钱江,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

② 授课时间:6月14日19:00

③ 授课内容:2013年9月,泰国湾附近出水了一艘名为“帕侬苏琳沉船”(the Phanom-Surin Shipwreck)的缝合木船,此事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亚洲海洋史、全球水下考古及东南亚史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对此尤其关注。经过多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泰国湾沉船的确切沉没年代现在可以断定为公元775年。换言之,泰国湾出水的这艘沉船是目前已知的东南亚海域年代最早的沉船,比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出水的那艘阿拉伯缝合木船大约要早半个世纪。根据泰国政府文化部艺术局水下考古队发布的部分相关信息,泰国《曼谷邮报》(Bangkok Post)的专题报道,以及国际考古学界对这艘出水古舶的初步研究成果,本讲将对这艘泰国湾的沉船做一番介绍,并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拙以为,泰国湾附近出水的这艘古船是波斯舶,而不是大食舶。缝合木船是包括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马来人、阿拉伯人、中国人等民族在内的世界上大部分航海民族所共享的物质文明,并不是阿拉伯人独享的专利产物。事实上,早在唐代,中国南方沿海的居民就已经在用桄榔树和橄榄糖泥来制造缝合木船了。此外,必须强调的是,广东地方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早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就已加入到了世界海洋贸易的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波斯商贾与波斯舶对古代印度洋至南中国海的航海文明与海上贸易确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研究、书写东南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过程中,中外史学界应该客观地介绍、评价亚洲各航海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

课程安排

时间:2024年3月29日-6月14日(本学期第5周至第12周)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340栋一楼讲学厅(线下主会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础280(线下直播分会场)

?

选课须知

① 选课学生应对本课程具有学习热情,愿意积极学习全部课程内容。

② 本课程设置考勤,学生可选择在南校园或珠海校区会场考勤。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研讨、报告等课程考查。出勤次数达到7次及以上,并通过课程考查的学生将获颁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修读荣誉证书。

③ 逸仙进阶讲堂系列课程修读完成后不授予学分,不进行学分转换。

?

选课方式

有选课意愿的同学请扫描正文下方的二维码报名。报名开启时间为2024年3月27日(周叁)13:00,报名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28日(周四)21:00。

本课程南校园会场和珠海校区会场各设置选课名额40个,采取“先到先得”的方式确认入选名单。选课结果将于3月29日(周五)12:00前通过邮件通知。

?

选课申请

请扫描二维码

如有疑问,欢迎联系:

? 程老师

座机:020-84110508

邮箱chengfy8@mail.sysu.edu.cn

?

来源 |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编辑 | 邓超卓

初审 | 陈颖

审核 | 牛军凯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