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高清MV

“伶仃问学”第六期回顾 | 李黎明老师主讲“冷战、美元霸权与大国货币关系”

11月21日晚,由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办,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承办的“伶仃问学”思享会第六期“冷战、美元霸权与大国货币关系”顺利举行。本期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后李黎明老师主讲,我院孙兴杰教授主持,学院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

?

?

李黎明老师首先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冷战终结了吗?”,引发在场老师与同学的兴趣。接着以货币作为切入点,探讨冷战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一货币因素于美苏两国之间关系变化的作用与反作用。

李老师以历史为线索,将美苏货币关系分为叁个阶段,分别是1943年2月至1944年7月、1944年7月至1945年12月、1946年1月至1947年7月,除概括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外,还指出在每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部门。通过叁个阶段的对比,不难发现在构建由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美国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从希望将苏联纳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维持结构的稳定,逐步转变为通过将苏联排除于体系之外,以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方式,建立美元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

?

?

最后,李老师阐述了研究结论,认为冷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同步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元霸权的历史根源。因为从美苏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经济外交博弈历史看,战后美元霸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如果苏联于1945年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能够分享到战后全球市场发展的红利,更有可能成为平衡美国货币霸权的外部力量。但历史没有如果,苏联退出造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霸权化,时至今日仍在左右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的权力地位肆意更改国际货币金融规则,对此不满的大国又不具备规则机制赋予的约束美国的权力。这无疑是历史留给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难解之题。同时对于讲座最初提出的问题“冷战终结了吗?”再次做出回应,并对人民币与美元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就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如何从货币的角度梳理国际关系史、经济领域的“冷战”是否会外溢到其他领域等问题同两位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孙兴杰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国际政治应该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顶天”指的是学科知识能够被真正运用于国家决策之中,“立地”指的是可以传授基本学科常识,并且能够帮助回答青年学习中的困惑,这也正是“伶仃问学”思享会坚持举办的意义所在。

?

?

活动结束时,学院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向参加的每名同学赠送了一本李老师推荐的《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继续本次主题的学习与研究。

?

摄影 | 吴佳玥

撰稿 | 万梓娜

编辑 | 晏銘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李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