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下午,我院“历史与战略研究”学术工作坊第二期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我院孙兴杰教授引言,我院谷名飞副教授、嘉应学院历史学系主任李清敏老师、我院徐桑奕助理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后李黎明老师作为与谈人,围绕“‘帝国’统治的逻辑及其启示”进行了研讨。
?
?
孙兴杰教授认为,帝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并且存在分期,研究帝国史有利于追寻当下国际秩序的“长时段”历史根源。帝国的统治具有现实性和等级性,同时也承认差异性,帝国的边疆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帝国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很多重大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帝国为新的切入点,深入思考现代国家的构建、区域秩序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兴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李清敏老师回顾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古埃及在东地中海地区秩序参与的历史。她指出,帝国至少具有两种形态,一是中心-边缘的控制形态,二是独特的文明形态。虽然在传统的西方历史叙述中,古埃及不算是帝国,但是得益于文字和信仰纽带,古埃及才能够长时间维持在尼罗河两岸的统治。
徐桑奕助理教授指出,英帝国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规模较小,长期人手不足;二是没有常备军,缺少战争资源。基于这两大特点,英帝国主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海外初步殖民,并且充分发动传教士、手工业者和海员阶层等社会力量作为其海外扩张的急先锋。
谷名飞副教授认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需要重视历史,并运用历史的方法来分析,避免对历史进行主观的剪裁。他强调,国家并非过时的概念,国家没有被边缘化,相反,国家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现在国际社会中的190多个国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比较强的延续性的成熟国家;另一类则是帝国瓦解后形成的独立的政治单元。现在的国际社会可以看作是历史悠久的成熟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共同构成的图景。
李黎明老师从货币的角度切入,介绍了帝国的统治逻辑。货币是帝国的象征,不同的帝国统治逻辑会引发货币的大分流,而货币的大分流则会导致东西方帝国的不同结局。货币能够促进帝国的经济统治能力,整合帝国的经济空间,并为帝国的统治和扩张不断调动经济资源。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就“阻碍国家成为帝国的因素”和“帝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问题积极提问,老师们详细地逐一解答,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
?
摄影 | 陈钰苑
撰稿 | 陈晓珊
编辑 | 王雨菲
初审 | 程治森
审核 | 张志文
审核发布 | 李晓超